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,对关向应这位革命家一定不会陌生。关向应是红二军团初期的核心领导之一,曾是贺龙元帅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。他在红二军团中一向以重党性、讲原则而著称。不幸的是,关向应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便英年早逝,这对我军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。
关向应于1902年9月出生,原名关致祥,来自辽宁金县。他的家族是满族镶白旗人,祖先曾属于清朝的“皇族”成员。随着清朝的灭亡,关向应的家族便随亲戚转为汉姓,最终定居在辽宁。与许多革命者的贫困背景不同,关向应家族相对富裕,得到了亲戚的资助。18岁时,他进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学习商科。那所学校是大连最顶尖的商学院,关向应在这里不仅接受了现代化的教育,也开始接触到新思想,并积极参与反日爱国运动。
1922年4月,关向应开始在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工作。然而,由于不愿为日本商界效力,并且对大连当地买办阶层的亲日行为深感不满,关向应在两个月后辞去了这份工作,转而进入大连的《人民日报》社,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。1924年5月,关向应进入上海大学读书,同年年底,他受到党组织的委托,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。次年学成归国后,他先后在共青团中央和河南省委组织部担任要职。
展开剩余73%关向应一直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,无论是在共青团中央还是河南省委工作期间,他都秉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念。在大革命北伐的关键时期,关向应作为青年领袖,积极组织学生运动。他不仅通过报刊和媒体传播革命思想,还亲自带领学生前往上海、杭州等地为工人纠察队送去补给。正是凭借他和团组织的努力,1927年3月,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。
上海工人的成功起义震惊了北洋政府,并使蒋介石深感威胁。蒋介石为消除这一威胁,命令青帮分子暗杀了著名工人领袖汪寿华,随后发生了臭名昭著的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。局势急剧恶化,关向应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。1927年5月,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,会后,经党组织批准,关向应再次前往苏联留学。
在这次赴苏的过程中,关向应在中山大学遇到了秦曼云,并于1928年6月与她结婚。此时,国内的革命局势紧张,红军苏区急需人才。关向应迫切希望回国投身革命工作,经过多次申请,终于在1929年重返国内,担任中央军事部副部长。
回国后的关向应,担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,主管青运和军务工作。与此同时,他还兼任中央军委常委、长江局军委书记,全面负责两湖地区的红军建设。两湖地区是红二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,尤其是湘鄂西苏区,是敌军进攻的重点。作为长江局军委书记,关向应与刘伯承、刘云等人共同策划了武汉暴动。尽管由于内奸的出卖,暴动失败,刘云牺牲,但这次事件为红二军团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1932年1月,关向应根据组织安排,来到湘鄂西苏区工作,并担任红3军的政委。在当时的苏区,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肃反工作,许多优秀的红军将领遭到错误清洗。关向应通过与贺龙总指挥的合作,逐步认识到左倾思想对红军的危害,并且采取行动纠正了这些错误。由于他的政治觉悟和坚定信念,红3军在短短一年内恢复了元气,并最终与红6军团会师,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。关向应因此成为了红二军团的副政委。
在红二军团的长期战斗中,关向应始终协助贺龙指挥多个战役,帮助红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。湘军李觉部和蒋介石的黔军联手频繁进攻红军,为保卫苏区,关向应一方面组织群众支援前线,另一方面加强了红军的思想教育,极大地鼓舞了士气。经过不懈努力,红二军团成功打破了敌人的围剿,军队人数也扩大到了2万人以上。
1935年9月,蒋介石集结130个团的兵力再次向湘鄂川黔苏区发动进攻。为了争取主动,红二、六军团决定开始长征。长征途中,虽然艰难困苦,关向应始终坚守岗位,鼓舞士气,确保了部队的稳定与团结。1936年7月,红二方面军在甘孜成立,关向应当选为副政委。10月,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,关向应继续担任总政委。
1937年8月,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,关向应再度担任政委,并协助贺龙指挥作战。关向应与贺龙的合作延续了15年,在这段时期,他一直秉持着党性原则,严守纪律,深受同志们的尊敬与爱戴。特别是在红军长征和抗战期间,关向应的无私奉献和大度胸怀深刻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位战士。
1940年,因长期超负荷工作与劳累,关向应终于因病倒下。1946年7月21日,他在延安病逝,年仅44岁。关向应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特别是在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中,他始终坚定不移,始终秉持原则,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载史册,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。
关向应的经历告诉我们,即使出身贫寒,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与不断的奋斗,就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不朽的贡献。今天的我们,依然应当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,为自己的未来争取更多的可能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泽配资-贵州股票配资公司-国家正规炒股平台-股票正规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